共享單車「死因裁判庭」
共享單車原意是為了方便出行及鼓勵市民善用科技,減少對公共交通嘅依賴,從而減低汽車廢氣的產生。香港亦曾經掀起的「共享單車」熱潮;運輸署數字顯示高峰時期總共有六間營辦商在港共有約2.5萬部單車。不過這股熱潮只僅僅維持約一年半時間便開始冷卻,近日首間進軍本港的共享單車公司 Gobee.bike「水土不服」,宣佈撤出香港業務。究竟係什麼「死因」令到 Gobee.bike 率先敗陣呢?
1. 維修開支龐大
Gobee.bike 共享單車平台於去年2017年四月成立,早期獲得國際創投公司 Grishin Robotics 及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 投資,得到融資約 7000萬港元,但創辦人Raphael Cohen 指共享單車的維修開支實得大得嚇人,於過去一年都未能夠錄得盈利,公司亦沒有新投資者注資,最後迫不得已結束業務。
2. 市場競爭大
香港早已經存在「單車舖」,一個價錢就已經可以踩上大半天,與 Gobee.bike 的時租營運模式不同,在價格競爭上先輸一仗,加上已經有另外6間共享單車公司在港設立公司將市場分一杯羹,例如單車重鎮沙田就已經被由內地攻港的小黃車ofo佔領,導致營運上Gobee.bike更加困難。
3. 配套不足
香港並沒有先天條件去發展共享單車市場。首先,香港單車配套並不完善,而主要的單車徑集中在大嶼山及新界東及西;在繁忙城市踩單車非得走在馬路上,既不方便又危險。而單車的數量太多亦洐生出違泊問題,本港單車泊位不足及設計落後,地點較少,以致單車因沒有充足泊位而到處違泊阻街,出現胡亂棄置在街上的畫面,種種問題亦引發港人對共享單車印象愈來愈差。
香港主要單車徑路線及泊車地點(運輸署)
4. 未能適應單車文化
過去一年,在社交媒體上已經多番出現共享單車被破壞及丟落河的貼文,曾有報道指在單車落地的第二天就已經被「拆骨」,零件被盜去圖利等等新聞,甚至早有人已預言其享單車在香港唔「Work」,因為香港人並不自律,一個欠缺規管
n及香港人的自律問題,注定令到Gobee.bike敗走離場。
倫敦成功個案
共享單車的成功案例也不少,倫敦便是其一,交通繁忙程度絕不下於香港。倫敦政府早已鼓勵市民以單車代,社會對「單車友」的寬容亦比較多,途人不會出現覺得你「阻住哂」的咀臉;在紅綠燈前還可以佔用最前排的位置;此外,倫敦的共享單車亦設有專用泊車位,早上返工時間市中心的泊位不時堆滿單車,但放工時間已經一架不剩;倫敦的共享單車車身設計比較「穩重」,是為了平時少踩單車的使用者安全著想,迫使他們不能踩得太快。
倫敦的共享單車有專用泊車位(CGTN)
共享體制的成功需要依賴各方的配合:政府的規管、社會的包容、使用者的自律,以倫敦的繁忙交通為例,他們也能成功,香港沒有理由不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