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臨收地 香港最後鎅木廠何去何從?
位於新界東北古洞的志記鎅木廠,近日負責人在Facebook上發帖指地政署人員前來量地,相信離拆遷之日不遠。自政府表示有意發展新界東北以來,志記
鎅木廠一直處於進退兩難的境況,如今在颱風山竹過後一個月、施政報告提出填1700公頃人工島、氣候報告指減排刻不容緩之時,反而可以為地球消化殘枝木頭的這個地方,或者將要面臨化作塵埃,成就高樓的下場。
近七十歲的負責人權哥慨嘆人類不斷破壞大自然,最後自己終會毀滅。面對發展洪流,他反而覺得地產會過氣,但是樹木和人類的關係卻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。
回收木頭三十載 有貢獻為何不保留?
權哥表示當日地政署人員忽然來到木廠,自顧自地量地,「這次是第二次量地了,一年多前已經量了第一次,做了凍結登記塗了白油字,待政府財委會通過撥款,這裏就準備拆了。」權哥對整個過程心裏有數,不意外但感萬分無奈。他三番四次地強調:「對人有用為什麼不能保留?」。
志記於1947年開業,30多年前開始撿拾中電棄置的木電線杆,後來又接收灣仔碼頭的舊樁柱,「那些木一來密度高,二來有酸性,抗菌的,放在堆填區何時才能分解?」木頭放到鎅木廠,為堆填區減磅之餘,亦造出了無數的木凳。
木廠佔地約10000呎(輔仁文誌)
擔當環保和教育角色
權哥於2016年開始每月開木工班,他表示想為環保出一分力,讓青年人領悟沒用的東西變為有用:這些舊木本來準備送去堆填區,是別人眼中的負資產,但原來可以再改造成木凳;學生們又可以體驗一下做木工的感覺,得到一件本來即將消失的東西;木的生命得以延續下去,是很好的環保教材。
權哥在言談中彷彿在說鎅木廠的命運—被經濟為上的社會視為「負資產」,但其實原來可以為堆填區減輕負擔,「堆填都要錢去處理啊。」他說。最近颱風山竹後塌樹,他為了幾間學校用校內塌下的樹製作紀念木板,發揮木廠的環保和教育的使命。
開木工班薪火相傳(Deskgram)
萬物皆忠誠 惟人破壞
「人和木都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,最後塵歸塵土歸土。連最後的歸宿棺材也是用木造的。」權哥說。「雖然人類是食物鏈尖端,『天生萬物皆養人』,這些不出聲又忠誠的東西真的很好,人們應該要感恩。但如果人再破壞大自然,忽視平衡發展和保育,終會毀滅。」
極端氣候現象漸生,早有超強颱風山竹,他嘆說:「人類對自然過份虛耗:核試射、能源大量消耗,又不斷大興土木,他認為有人住沒問題,沒人住就浪費。」古洞周邊也愈來愈多綠地被破壞成棕地。「沒有樹的氧氣,溫室氣體就上升。」「現在發展嚴重和地產、金融傾斜,但這些都會過氣,一個逆轉香港就沒其他東西可以倚靠。」他說。「香港應該要踏實些,例如發展工業、農業,可以用到很多人。要做些穩健有用的東西,否則會一直被抽乾,很危險。」
實業的作用例如是回收樹木然後製成肥料,「木糠可養菇,能夠賣錢,在經濟角度而言木廠還大有價值。」早前颱風塌樹無數,大量樹木被送去堆填區,權哥說:「一早就應該發展木工廠回收樹木。」他說:「現在的經濟是幾代人的成果,要給接班人,應投資到青年人創業、工藝技巧等方面。好過現在什麼都沒有,只剩建屋、炒股。」
權哥對木廠不獲保留非常無奈(明報)
用手機不能認識樹木 需要親手體驗
然而如今,新界東北發展在即,在颱風後終於開始注意到氣候環保問題時,「最後幫到那些樹木廠都要消失。」權哥只希望木廠能獲保留,「再給我地,也沒經濟能力搬遷。我都70歲了,都沒什麼能力,現在木材用得到,讓青年人知道木和人的關係,幫助到人類很多,我就很開心了。」他說。「木廠用地都不是很大,10,000呎左右,對東北發展也起不到很大作用,他再次強調木廠既然有用,為什麼不能保留?」
「要認識木,不能只低頭看手機,要親手體驗才知道。這裏就像是對木有興趣的人的燈塔。」他說。「一樣事物要發光,要有體驗。」說着他唸起幾句諺語:「『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』—插秧時有時間看看,發現天空,色彩就會出現。」
「『身心清淨方為道,退後原來是向前。』看似落後但其實是向前。沒有向後的推動力,哪有向前的跨步?」低頭,可看到人類的根來自土地,回首,會見到這些看似「落後」、紮根土地的實業,正正好讓人類生存至今。永續、可持續的意思就是如此。